编者按
在经济建设的最前沿,在乡村振兴的主战场,在科技创新的第一线,他们身披荣光、再踏征程。脱下戎装,他们仍是冲锋在前的战士;投身发展,他们以忠诚与实干书写不凡。
他们是退役军人,是一线的奋斗者,是时代的见证者与参与者。他们把军旅精神融入平凡岗位,把报国初心化作前行力量,用行动诠释“退役不褪色、建功新时代”。
“四川退役军人事务厅”微信公众号“一线老兵说”专栏聚焦扎根基层、深耕实业、服务发展的优秀退役军人群体,讲述他们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真实故事,展现他们平凡中的伟大、奋斗中的荣耀,致敬新时代最可爱的人。
在广元市利州区白朝乡的青山绿水间,一座座现代化菌菇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,一栋由废弃校舍改造而成的特色民宿里传来游客的欢声笑语。
这些变化,都与一个“90后”退役军人的名字紧密相连——杨帆。8年间,他以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为笔,以实干担当为墨,用军人的坚韧与智慧,在家乡的热土上书写了一段劳动创造幸福、奋斗成就梦想的动人故事。
军旅淬炼初心 蘑菇撑起致富梦
2016年冬天,退役7年在外务工的杨帆回乡探亲时,发现家乡存在青壮年流失、产业薄弱的困境。“那时村里静悄悄的,看到荒废的田园,清冷的农舍,我心中不免发凉,难以平静。”这位曾在英雄连队“杨根思连”服役的退役军人,内心深处的使命感被唤醒。“乡村振兴需要年轻人。”经过反复思量,他下定决心带领村民们创业,毅然辞去成都某企业的管理工作,带着5万元积蓄回到家乡。
经过考察,杨帆决定种植食用菌。创业之初,几千个菌棒感染坏死,他心急如焚,整宿睡不着。“爷爷拿出养老钱支持我,给了我很大的动力。”杨帆专门到广元市青川县学习技术,最终把菌棒感染的势头遏制住了。
2018年,杨帆继续备料扩大规模,耳棒由3万椴增至10万椴。与此同时,他引入物联网监测系统,实时调控大棚温湿度,优选品种,严格遵循有机标准,采用泉水灌溉、物理防虫等技术。2019年10月,他种植的木耳、香菇通过农产品有机认证,并在“第三届四川生态旅游博览会”商品展中斩获铜奖。
2020年至2024年,他共发展椴木香菇及木耳40万椴,种植羊肚菌1600余亩、黄花200余亩。要种得好,也要卖得好。杨帆通过拍摄短视频和在电商平台以“溯源直播”的形式展现种植全过程,电商平台销售额不断攀升,不少客商上门寻求合作,如今已经形成了“不愁销”的良好局面。
创新引领发展 激活乡村新动能
2023年,杨帆发现了创业的新机遇。看到因撤点并校而闲置多年的罗家小学校舍,他萌生了“校舍改民宿”的大胆想法。
他自费赴外地考察学习,亲自参与设计,保留了原有砖瓦结构,又巧妙融入了川北民居的穿斗式木构、青石板院落等元素。“改造过程中最难的是保留校园记忆的同时赋予新功能。”杨帆指着由教室改建的特色客房说。院落围合、庭坝阶连、错落有致,如今,这座“网红客栈”已成为月坝村乡村旅游的新名片。
在杨帆的示范引领下,月坝村已发展农家乐、民宿35家,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0余名,累计接待游客近50万人次,旅游年产值达5000余万元,带动当地就业创业累计800余人。同时,以民宿为支点,杨帆推动月坝村完善“吃住行游购娱”全链条,开发菌菇采摘项目,吸引不少游客前来体验。
初心如磐担使命 共富路上写担当
“一人富不算富,大家富才是真的富”这是杨帆常挂在嘴边的话。他创新“农场+农户”模式,通过免费技术培训、保底收购、务工吸纳等方式,带动170余名村民参与食用菌产业。目前,当地种植规模已突破100亩,干货年产量达5万斤,直接经济收入超100万元。
为打破技术壁垒,他开办“田间学校”,手把手教授种植技术,培养出3名技术骨干帮助周边农户自主创业。如今,他已开始建设食用菌深加工车间,开发更多附加值产品,同时进一步完善农旅融合产业链,让更多乡亲共享发展红利。“厂房已搭建完毕,正在采购生产线,预计今年9月投入使用。”杨帆说,今年采收的秋冬菇就可以在自己的车间里进行加工。
“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。”杨帆说道。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,他始终保持着军人本色,以排头兵的姿态继续书写着“劳动最光荣、奋斗最幸福”的动人篇章。
来源:广元市退役军人事务局